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媒介宝库栏目--->媒体经营-->详细内容
《中国经营报》:报业论英雄打虎才上山(上)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1-8-18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——访《北京娱乐信报》社长崔恩卿
无论繁荣与泡沫,报业还是不成熟
主持人:继互联网之后,报业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,一方面可能因为政策上的某些松动,一方面是资本大量的进入。有人因而质疑报业的繁荣有泡沫成分。那么,与中国的市场经济相比,报业可能也处于发展初期,你怎么看中国报业市场的现状?
崔恩卿:中国报业市场开始形成,我的体会应该是90年代。《北京青年报》在这个时间发生转型,开始觉悟。发展到1995年、1996年,《广州日报》、《北京青年报》等市场化导向的报纸已经崛起。之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,各地都市报一统天下局面形成。
《北京青年报》冲击报业市场时,很多人不承认报业的市场属性,包括报社管理层,也不承认广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承认报纸的商品属性。到了1996年以后“都市报”开始形成气候,报纸作为大众媒体的概念,开始被业内人员普遍接受。
随着报业市场的形成,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,开始形成报业竞争,广州是一个很突出的代表,然后是南京、成都。北京报业市场则处入相对平静的状态,《北京青年报》、《北京晚报》及《北京晨报》在日报市场初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。
从2000年10月《北京娱乐信报》问世后,《京华时报》及《华夏时报》等一批新报不断面世,新一轮竞争的序幕拉开。
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报业,中国的报业市场还不成熟。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看法。这个不成熟,我归纳为“市场有序”。好多人以为成熟之后才会有序,实际上成熟之后的市场必定是竞争的状况,没有激烈的竞争,就不叫成熟,但成熟有不同的程度,经过很激烈的竞争,达到新的成熟状况,是更高层次。
我现在所说的不成熟是低一级的,市场表现基本还是有序状况。这个有序相对于我们80年代以前的官方报纸,已带有竞争的因素,但是多少还含有计划经济的遗存,特别是北京以及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,还是较静态的。
北京报业的有序状况,其含义是不成熟。因为中国的报业作为大众媒介,现在还没有完成转型阶段——以信息载体为主要内容,这一点只是在部分报纸,较有凸现,如《北京青年报》、《精品购物指南》等,但是整体没有完成,特别是我们的准主流报纸,也就是党报。
主持人:你把报业的属性看成是一种大众传媒,你认为大众传媒的主要内涵有哪些?
崔恩卿:我认为,即使是党报并不能排除在大众媒介行列外,现在不是革命时期,和平建设时期的报刊,属性应更多凸现大众媒介的作用,作为机关报的《广州日报》,只是少数完成大众媒介作用的代表,其他的机关报没有完成转型,所以才出现了经营上的困难和发行量的下降。
除了很重要的舆论监督功能外,大众媒介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贴近老百姓,特别是作为一种实用性的载体,更具体的讲就是服务功能和刊载广告的功能。
不管蛋糕多大,有虎才上山
主持人:既然报业市场处于初级阶段,那么初级阶段的报业蛋糕到底有多大?很多投资者都把报业当成一个存在暴利的行业,投资报业都是想以自己的方式从蛋糕上分享足够的一块。
崔恩卿: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参加分蛋糕的人多了。我说的饱和主要指蛋糕,蛋糕差不多,大家都来参加分,有的人拿得到,有的人拿不到。这个现实,学者从理论上会有一个考虑,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又是一个考虑。学者是分析现在国内生产总值,和今后两年的发展变化,从中确定大概我们的广告额能有多少,几个媒体占了多少,你还能占多少,给经营者做一个决策依据。这个依据最大意义是告诉你们,山上有虎和山上没有虎。反过来说,山上有虎是前景,企业经营者会怎么想呢?正是因为山上有虎,我才要去。山上有一只老虎,一个猎人上去,打到虎的可能性很可能是百分之百,如果10个猎人上去,虎死谁手很难说。
我觉得投资者选择了报业这个蛋糕,关键是有没有可能在大家分得差不多的情况下,我想办法拿到我应该拿的那一份。
报业存在暴利吗?暴利是给能者留的
主持人:热钱投向报业的原因,自然是这个行业存在暴利,有人说媒体是最后一个暴利区间。但我们也注意到,目前投资于报业,我们还没有看到赚钱的例子,除了可能有的政策风险以外,这个问题你怎么看?
崔恩卿:许多钱投向报业,和这个行业存在暴利有一定的关系。中国的报业市场还没有成熟起来,所以存在暴利现象还是客观的。《广州日报》一年以一个亿两个亿的数量上升,《北京青年报》由30万元发展到一个亿,由一个亿到两个亿到六个亿,都能说明暴利确实是客观存在的。所以说现在的报业市场还不成熟,没有达到完全饱和的状态,还留有一笔。
暴利对于投资者来讲,存在着相当大的诱惑力。但实际情况是,很多企业,企业界的人士还不了解报业发展的规律,投资报业形成热潮我觉得与此有关。如果倒退十年,可以这样说,我们中国报界相当多的人不了解报业的发展规律,包括新闻研究人员,甚至连教科书上都没有。而且,报业不懂得自身发展的规律,自己不知道自己怎么长的,为什么能长起来。少数的几家报社,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,摸着石头过河,客观上是发展起来了。瞎猫撞上死耗子,撞来撞去,就自觉了。
但是企业界或者投资者们,可能只是看到了《广州日报》和《北京青年报》的高速发展,却没有看到失败的哪些,所以想投资进来。他的投资进来是盲目的,不太了解报业的规律,盲目认为有暴利,他不知道这个暴利和当初经营矿泉壶、营养液大赚一把,道理差不太多,只不过他们的时间比较短,报业的时间可能延续的比较长。所以投资者盲目进入报业市场,不符合报业的规律。
因此,投资者脑子里幻想的暴利,现实中是不存在的,结果只能是碰得头破血流。我说的暴利是因为报业处于初级阶段,还属于很少数几家开始进入媒介市场化阶段,所以是暴利。但是到没到这个暴利已经被平均化的时候?现在还不到,远远没到。也就是说,这块蛋糕,逐渐扩大加厚的趋势是存在的,目前已经被平均分割完了的局面还没有,远远还没有达到。
市场经济发育越成熟,这块作为报业市场存活的蛋糕,会越来越大。不是现在这几张报纸全部能吃得了的,所以它需要有媒体进入,它也吸引着媒体来吃这个蛋糕。在吃这个蛋糕的同时,才逐渐形成更加成熟的报纸,也可能是一种集团化。这个量很难说,也可能是几张报,也不排除有十几张报纸。
所以,我们不要局限在讨论相对饱和或者相对不饱和的问题。我觉得这个饱和是相对的,对企业家来讲,他永远要挑战这个饱和。一方面蛋糕相对是处于增大的过程中,具体到北京的报业,也是一个发育的趋势。我想,最短应该要五年到十年时间。